编者按:沪深优配
南粤热土,红色血脉生生不息;峥嵘岁月,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。
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“照片记得:那些不容忘却的抗战记忆”—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以来,全省各地各部门踊跃参与,通过珍贵照片和深情笔触,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南抗战的光辉片段。“党史精读”南方号对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分期推送,敬请关注。
1939年盛夏,受澳门中共党组织任命,澳门四界救灾会第四队队长梁铁(原名梁耀眉)与7名队员奔赴顺德前,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。照片中,梁铁立于前排左二沪深优配,队员们目光坚定。这张照片被梁铁珍藏一生,历经战火与岁月,八十多年后依然清晰映照着每一张青春的面容。
“我们这队全是年青人,都是经过澳门四界救灾会挑选而又都是自愿来的,所以素质很好,决心亦很大。”梁铁的回忆录中如此记载。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的枪声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。国难当头,澳门同胞心系祖国,以血浓于水的赤子情怀投身救亡洪流。同年8月12日,澳门爱国报刊《朝阳日报》与《大众报》联合发起成立“澳门学术界、音乐界、体育界、戏剧界救灾会”,以“筹款赈灾,拯救受难同胞”为宗旨,动员各界力量支援抗战。
1938年10月至1940年6月,救灾会先后组织11支服务队,共167名爱国青年奔赴广东抗日前线。其中沪深优配,1939年7月至9月,第四队和第五队共30余人抵达顺德。第四队由中共支部书记胡泽群、队长梁铁率领;第五队由支部书记李淑明、队长曾宪猷带领。两队成员多为二十岁上下的青年,经选拔并自愿投身险境。
梁铁带领的第四队初到顺德,秘密驻扎在龙眼郊外一所破旧的义祠。祠堂内蛛网密布,墙壁斑驳,队员们以草席为床,睡在曾停放棺木的“尸床”上。尽管缺衣少食、蚊虫肆虐,却无人抱怨。梁铁回忆:“我们自觉适应环境,决心从未动摇。”几天后,他们分散到程叔(李程)和其他一些积极分子家中,半秘密地进入圩里活动。
服务队在群众中组织青年读书会、妇女识字班,教唱抗战歌曲、演出抗战戏剧、开设医疗站等,并宣传抗日形势。随着活动深入,服务队建立起党支部,与顺德重建的大良、龙眼等党支部共同形成这些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核心。
1941年底,局势剧变,救灾会被迫停止公开活动。但顺德的火种未灭。照片中的一些人后来加入了顺德抗日游击队,有些转入地方开展更隐蔽的“民运”工作。澳门青年的足迹深嵌于顺德大地,他们传唱的抗战歌曲响彻村野,激昂的旋律化作抗击敌寇的号角。
梁铁的几篇回忆录中,试图厘清照片中的人物:党员崔楷、张南,群众单永基、王灿长确在其中;另据不同回忆,马敬荣、侯取谦或王无惧也曾出现,但姓名终难与影像一一对应。“还有一个成员不记得姓名了”,她始终遗憾。
照片中,崔楷、侯取谦、马敬荣的笑容永恒铭刻于革命烈士史册,青春面庞承载无声誓言:“义祠漏雨,但理想不透风;尸床冰冷,但热血从未凉”,他们以行动践行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。
南方+记者 尚黎阳
通联: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佛山市顺德区档案研究室沪深优配
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